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2年5月19日星期六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朝鮮、人權 與陳光誠

陳光誠事件,不單視為中美關係的重要一章,亦有智庫發表文章稱,美國應參考這次事件,把類似的操作方案應用於美國與朝鮮的關係。

美國斯研究所5月16日評論文章

作者:Roberta Cohen(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維權律師陳光誠逃離監視居住的寓所引起世界關注,也成為中美之間的重要議題。美國能否從陳光誠事件中汲取經驗,日後更好地處理朝鮮的人權問題?

到目前為止,朝鮮不可能出現不同政見人士,何質疑政府政策的人都被拉去審問、做苦力及長期監禁,只有逃離朝鮮的前良心犯才可以成為人權鬥士,但人權議題仍不是美國與朝鮮正式及持續討論的題目。

美中的議程包括政治、經濟、戰略及人權問題,但朝鮮的情並不同,阻止朝鮮發展核武是首要考慮,其他議題都要靠邊站。當美國於1995至2004年間提供量食物及燃料援助換取朝鮮暫停核計劃時,美國幾乎沒有提人權問題,也沒有堅持監察朝鮮政府以確保糧食公平分配,美國國會只是於2004年通過朝鮮人權法案,要求行政機關做這兩項事宜及委任一名特使專注朝鮮人權。

但在美朝關係中,人權仍然不是必然觸及的問題,當朝美協議破裂後,美國特使覑意推動的人權對話及美國的糧食援助給90萬名飢民的計劃也一併中止,有助了解朝鮮封閉社會的交流計劃也束之高閣。

更好地處理朝鮮人權問題

2008年結束的六方會談未能變成討論東北亞政治、戰略、經濟及人權議題,類似美國跟前蘇聯協定的正式邊程序。美蘇的經驗顯示,只有透過廣泛的安全、政治及經濟議題的脈絡,人權問題的討論才有進展。

若忽略朝鮮政權的本質,核問題將更難解決。正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沙卡洛夫指,若沒有開放的社會及基本人權,裁軍及得到國際信任將變得很難想像。其次,美國應確保雙邊及多邊討論有一系列的議題,即使某個領域缺乏進展,也不代表其他的對話也要結束。

,向朝鮮提出的人權議題不應局限食物援助及監察計劃的範疇,政治犯也應包括在內。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及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可進入政治犯勞改營、釋放勞改營內的兒童,應列入兩國討論議程。1981年朝鮮接受兩項關於公民及政治權利及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國際條約,美國是時候要朝鮮坐言起行。

第四,所有突破朝鮮資訊封鎖的努力,例如電台廣播、發送影碟及流動多媒體器材,鼓勵記者、律師、工會老手、人權專及其他人多交流,都不應該受核計劃的影響。這些計劃有助朝鮮人突破政府的封鎖。

香港明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