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网滾动新闻

2013年10月7日星期一

聚焦中国: 南华早报|“文革”从未远离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南华早报|"文革"从未远离
Oct 7th 2013, 10:54, by S. Hernandez

1007cr

十月一日,中国国庆日,新华网发表了一则一句话新闻,让很多人松了一口气:经向有关部门了解,网上所谓"新版《毛主席语录》或年内出版"纯属误传。

此前,英国《卫报》等媒体报道,作为"文革"的标识之一,被称作"红宝书"的《毛主席语录》即将再版。新版主编、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宇对多家媒体讲述了编辑出版的细节,显然并非真的误传。

习近平掌权以来,从声称不能否定开放前后三十年、主张群众路线开始,到反对宪政、打压网络"谣言",以及对薄熙来的审判中没有涉及"重庆路线",都让人担心"文革"重来。

1981年,邓小平主导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历史问题决议",表示"彻底否定'文革'",开始"改革开放"。事实上,此前两年邓小平已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包括"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否定"文革"自相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习近平诚实地道出了中共的历史真相:除了临时的权斗之需,中共从来没有真正否定过"文革"。否则,关于"文革"的反思就不会有这么多禁区,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就不会这么敏感,也不会连一个千呼万唤的"文革"博物馆都不肯建立。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共限定的框架之内,中国学术、文学、影视、艺术及媒体都对"文革"做过一些揭示和反思。这些揭示和反思都很有价值,所以九十年 代之后不再允许继续下去。然而,它们都没有触及"文革"的深层问题,仅仅在一些表面符号上大做文章。今天,这些符号化的反省也带来一些思想混乱。

所有关于"文革"的电影和艺术作品中,都会再现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群众大游行。尽管这种场面很有视觉冲击力,但是它并不能说明"文革"的问题。而 且,邓小平以后的中共政权,利用人们对于"文革"的痛苦记忆,成功地取消了民众上街游行的权利。1989年学生民主运动中,官方就一再声称"文革"再临, 动乱重现。直到今天,官方舆论都把游行、抗议和动乱挂钩。

"文革"的另一个罪证是"上纲上线",是指为一些人的普通言行进行升级,贴上政治标签,从而将他们打成"阶级敌人",可以任意迫害。事实上,政治标 签虽然把人和事简单化,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迫害。迫害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法治失控。今天,很多人把对问题的深入思考,都指斥为"上纲上线"的"文革"手段。 这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肯深究事理的一面,更为现实政治打压思想提供方便。

甚至于臭名昭著的"大字报",也在替"文革"的真正原因背着黑锅。由于不能去法院打名誉权、隐私权官司,大字报随处乱贴,流言蜚语,肆意毁谤。然 而,大字报本身并不会抄家、绑人和打人。如果不是有人可以借着它做这些事,大字报也不会那样泛滥。如今,官方喉舌一再将网络民意称为"网络大字报",也是 在替法律的缺位找借口,为打压言论自由打掩护。

"文革"的真正原因在于权力的无序、法治的不彰和愚民的教育。这些因素从来未被允许真正反思,直到今天也仍然存在。因此,中国人从来没有走出过"文革"阴影。

当中共当局仍然把毛泽东思想视作党的珍贵遗产,禁止出版"毛主席语录"意味着什么呢?这跟德国否定纳粹、揭露纳粹罪行并禁止出版希特勒所著《我的奋斗》,有根本性的区别,不过是思想控制的一种手段而已。


© S. Hernandez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 , ,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目录